新華社北京1月10日電(記者 餘曉潔、許晟、王建)臨床定位模糊、製藥工藝粗放、質控技術落後、過程風險管控薄弱……如何培育質優高效的中成藥大品種,讓百姓用“好藥”,一直是中醫葯行業發展面臨的重要任務。
      由中國工程院院士、天津中醫葯大學校長張伯禮領銜完成的“中成藥二次開發核心技術體系創研及其產業化”項目,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一等獎。10日,張伯禮在採訪中介紹了這個項目——為實現中藥產業跨越式發展開出的“處方”。
      什麼是中成藥二次開發?
      “中成藥二次開發就是要賦予古老的中藥以現代科技內涵。”張伯禮說。
      二次開發由臨床準確定位、藥效物質整體系統辨析、網絡藥理學、工藝品質調優和數字化全程質控等五大核心技術體系構成,可以實現從原料到製劑的全程質量控制。
      “比如,大家熟悉的六味地黃丸有700多年的歷史。二次開發要回答它藥效物質是什麼,留哪些東西,扔哪些東西,控制哪些東西。”張伯禮說。
      再如青春寶參麥註射液,原來質量控制比較簡單,只控制30多個參數。通過二次開發,增加了300餘個質控點。不良反應從千分之四十六下降到千分之十以下,提高了藥物的質量和安全性。有質量,才有市場。二次開發後,該產品銷售額從1億元增長到10億元。
      項目實踐證明:創新可以驅動中藥產業跨越發展,同時為重大疾病防治提供安全有效、質優價廉的藥物。
      “我們採取的是產學研相結合,多學科協同創新的研究方式,企業—高校—科研院所聯動,以科技為支撐,以市場為導向,成果快速轉化。”張伯禮說。
      讓百姓用“好藥”
      “百姓需要‘好藥’,產業需要‘大藥’。”張伯禮說,中成藥有近萬個品種,實際上臨床不需要那麼多。
      中醫葯學的發展模式是從臨床到理論,再到臨床。經過幾千年的實踐積累,和由此產生的理論有效指導著臨床,大量療效確切的療法和藥物已被臨床廣泛使用。但科技基礎薄弱,很多方面主要靠經驗,低水平重覆問題比較突出。
      二次開發可以系統性辨識中藥化學組成、藥效物質、有害雜質及主要成分體內過程等,提升藥品質控水平;構建基於綠色製藥理念的高品質中藥製藥工程體系。
      有著悠久歷史,療效可靠的傳統中藥,可通過二次開發,增加科技內涵,提升製劑技術和產品質量,實現做大做強。
      “二次開發不僅可以讓百姓用上質量更好、效果更明確,副作用更小的中成藥,還能節約資源,提質增效。”張伯禮說。
      與國際醫葯標準的接軌
      “中藥‘走出去’難,根源在文化不同。”張伯禮說。
      西方人從西藥的觀念出發,很難理解中醫的優勢。目前,中成藥在發達國家進行藥品註冊尚未取得實質性突破。許多中藥品種難以提供西醫認可的科學研究數據。
      “中藥具有多靶點、多效應綜合調節的作用特點。或許對個別西醫看重的指標療效不明顯,但從整體和長期效果來看有優勢。”張伯禮說。
      一方面,全球範圍內對中醫葯需求越來越大,中醫葯遇上難得的發展機遇。另一方面,中醫葯有待形成一系列科學、可推廣、中西醫都接受的診療標準、臨床指南和臨床路徑。
      中藥二次開發,從解決中成藥品種個性化難題起步,運用現代科技手段,解決中藥科技基礎薄弱的共性問題,用科學的研究數據使中西醫都能接受。在做大做強產業的同時,服務醫改,惠及民生。
      歷時8年,這個項目技術已在全國19個省市推廣。通過推廣實施中藥二次開發戰略,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群,提高了行業集中度。
      據統計,銷售額過億元的中藥品種由2006年的100多個增加到350餘個。過10億元的過去沒有,現在達到30多個。中藥二次開發推動中藥產業技術升級換代,產生了巨大的社會經濟效益。  (原標題:中成藥二次開發,讓百姓用“好藥”)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av08avgkzm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